〔南宋〕朱熹
《周易本義》是朱熹的重要著作,他兼採兩漢、魏晉、隋唐易說,融佔筮、象數、義理於一體,又卓然有所創立。它影響元、明、清三代官學六百餘年,在易學史和中國思想史上產生了重要影響。
《周易本義》成書後,流傳甚廣,一度成為科舉考試標準用書。自漢以來,研究、批注《周易》的書很多,朱熹的《周易本義》是其中比較重要的一部。他用呂祖謙考定的經文,做了詳細的解釋,在釋文中融入了自己的思想和主張,並且經、傳各自為卷,即上、下經二卷,十翼十卷,意在保持古《易》之舊。
(我完全没有想到,在AI时代,那么重要的一本著作,我会找了好些时间,网络上爬满了很多不全本,要么就全是PDF影像本,古籍资料保护好一点的文字本也是塞满各种标签,找了整个中文圈,还是只有自己动手组织了这个清净全本,如果勘误,得看影印本了。全文总计6万2千余字)
序
《易》之爲書,卦、爻、彖、象之義備,而天地萬物之情見。聖人之憂天下來世,其至矣!先天下而開其物,後天下而成其務,是故極其數以定天下之象,着其象以定天下之吉凶。六十四卦,三百八十四爻,皆所以順性命之理,盡變化之道也。散之在理,則有萬殊;統之在道,則無二致。所以,「《易》有太極,是生兩儀」。太極者,道也;兩儀者,陰陽也。
陰陽,一道也。太極,無極也。萬物之生,負陰而抱陽,莫不有太極,莫不有兩儀。糹因縕交感,變化不窮。形一受其生,神一發其智,情僞出焉,萬緒起焉。《易》所以定吉凶而生大業,故《易》者,陰陽之道也;卦者,陰陽之物也;爻者,陰陽之動也。卦雖不同,所同者奇、耦;爻雖不同,所同者九、六。是以六十四卦爲其體,三百八十四爻互爲其用,遠在六合之外,近在一身之中。暫於瞬息,微於動靜,莫不有卦之象焉,莫不有爻之義焉。至哉《易》乎!其道至大而無不包,其用至神而無不存。
時固未始有一,而卦未始有定象;事固未始有窮,而爻亦未始有定位。
以一時而索卦,則拘於無變,非《易》也;以一事而明爻,則窒而不通,非《易》也。知所謂卦、爻、彖、象之義,而不知有卦、爻、彖、象之用,亦非《易》也。故得之於精神之運,心術之動,與天地合其德,與日月合其明,與四時合其序,與鬼神合其吉凶,然後可以謂之知《易》也。雖然,《易》之有卦,《易》之已形者也;卦之有爻,卦之已見者也。已形已見者,可以言知;未形未見者,不可以名求,則所謂《易》者,果何如哉?此學者所當知也。
第一卷
上經
周,代名也。易,書名也。其卦本伏羲所畫,有交易、變易之義,故謂之易。其辭則文王、周公所繫,故系之周。以其簡袠重大,故分爲上下兩篇。《經》則伏羲之畫,文王、周公之辭也。並孔子所作之《傳》十篇,凡十二篇。中間頗爲諸儒所亂。近世晁氏始正其失,而未能盡合古文。呂氏又更定着爲《經》二卷、《傳》十卷,乃復孔氏之舊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