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PT 跟我入侵脑细胞,电影工业,无声胶片到科技魔法

电影工业的科技故事,得从19世纪末讲起。

那时候,爱迪生搞了个“活动电影放映机”,用一堆胶片放出黑白无声的画面,比如《火车进站》这种几秒钟的小片子。观众觉得新鲜,但电影人很快就发现,光靠画面不够,得有点声音。于是,1927年《爵士歌手》上映,第一次让电影“开口说话”,男主角念出了电影史上的第一句台词:“等一下,你还没听到最精彩的部分哪!”,You ain’t heard nothin’ yet!有声电影出现了。录音技术从此走进片场,麦克风和同步录音设备成了标配。

到了1930年代,电影又想要颜色。技术员们捣鼓出彩色胶片,1939年的《乱世佳人》让观众第一次看到鲜艳的裙子和烽火,连摄影机的镜头都得升级。这还不算完,电影人总觉得屏幕越大越好,1950年代IMAX技术冒了出来,后来《阿凡达》这种大片直接把观众“塞”进潘多拉星球——背后是投影仪和显示技术的飞跃。

特效的故事更精彩。早年拍怪兽得用模型,比如1933年的《金刚》靠个大猩猩玩偶撑场面。到1993年,《侏罗纪公园》上映,斯皮尔伯格用电脑特效(CGI)让恐龙“活”过来,观众吓得爆米花都掉了。这技术可不只吓人,后来医生用它模拟手术,建筑师拿去设计大楼,连NASA都拿来模拟星球运行。

还有个意外的“彩蛋”。1940年代,好莱坞女星海蒂·拉玛不甘心只当花瓶,跟作曲家乔治·安太尔发明了“频率跳变”技术,想让二战时的无线电信号不被敌人拦截。她没料到,这玩意儿几十年后成了Wi-Fi和蓝牙的“祖师爷”。一个拍电影的,居然帮我们连上了网,谁敢信?

海蒂·拉玛借鉴了音乐家乔治·安太尔同步演奏钢琴的原理发明了“跳频技术”,为蓝牙,CDMA、Wi-Fi等技术奠定了基础。1942年,获得美国颁发的“跳频技术”专利;同年,出演了怪异性爱场面的《白色货物》

电影分发方式也翻天覆地。1970年代,VHS录像带让《星球大战》走进客厅,索尼和飞利浦忙着把磁带做得更小更耐用,DVD,蓝光光碟。到2000年代,Netflix冒出来,喊着“想看啥就看啥”,硬是把流媒体和云计算推上了台面。现在你刷剧不卡,全靠电影工业当年催出来的高速网络。

R2D2和C3PO,应该是地球上人们最熟悉的机器人了。R2D2有一个接地气的中文名字,阿图。

最近几年,电影还在玩新花样。2018年《黑镜:潘达斯奈基》让你自己选剧情,互动式叙事火了,逼着程序员写出更复杂的代码。这技术以后没准能用在教育片里,让你“导演”自己的学习过程。户外达人贝爷也有过类似节目。

从无声胶片到VR大片,电影工业就像个贪玩的孩子,总想试试新玩具。结果呢?它玩出来的东西,悄悄溜进了我们的手机、电视,甚至是医院和工厂。

在片场看六小龄童(电视剧西游记孙悟空扮演者)吊着钢丝离地30cm腾云驾雾,知道了原来那叫威亚以及干冰造雾;买设备,找专业演职员,做场记,知道灯光师叫灯爷,录音师叫音爷,为了航拍,第一时间找了电影专业无人飞机,全都在玩着高科技;

从十万个为什么研究一个人怎么演两个角色,从录像带暂停慢放研究为什么迈克杰克逊变成尸鬼,到胶片暗房了解电影片头特效制作~

洛杉矶环球影城体验山洪爆发,地铁遭遇地震,上海迪士尼公园加勒比海盗冲下海底世界~电影工业科技无处不在。

除了看电影,拍电影,玩电影,

用胶片放过宽屏幕电影吗?

我放过,还卖过电影DVD,蓝光,还有自己刻的DVD影片,自己做的WindowsMeidia流媒体点播系统,NAS电影硬盘整列…

享受电影的同时,还在感受着科技的力量,

包括今天无处不在的WIFI无线网络,你能想到这也是我的创业实施项目之一吗?虫虫还拍了业务平面广告,等我找找。

大多数人还在有线,我从802.11a开始。这是从电影工业,到思科学习到的力量。

今天,802.11a/b/g/n/ac/ax/be,从WIFI 2已经到了WIFI 7,WIFI早已是家常便饭的事。

卓别林,摩登时代

發佈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