唱片工业的科技故事,得从声音被“抓住”的那一刻说起。1877年,爱迪生发明留声机,用针头在锡箔上刻下声波,咔咔作响地放出来——人类第一次把声音存下来。声波那时还是模拟信号,科学家得研究怎么让它更清晰,连带着声学和机械振动技术往前迈步。后来,这技术跑去帮地震仪记录地壳抖动,声波探测的雏形就有了。

20世纪中叶,磁带来了。1940年代,德国工程师沃尔特·韦伯把磁带录音带到电台,1950年代披头士的歌迷揣着卡带到处跑。索尼抓住机会,1963年推出便携式录音机,逼得磁头和电池技术升级。1979年,Walkman问世,小小一个方块能放1小时歌,还配上轻便耳机——听歌变成私密体验,耳机技术被拽着进步。后来,手机的便携设计都偷学了这招。

1980年代,唱片工业跳进数字时代。飞利浦和索尼搞出CD(1982年),用激光把声音变成0和1,音质甩磁带几条街。激光技术跑去读电脑光盘,连PlayStation靠它装游戏。同一时期,MIDI(1983年)冒出来——一种数字音乐语言,让合成器能“说话”。雅马哈DX7用MIDI火遍乐坛,后来游戏配乐和电子乐都离不开这套“数字乐谱”。

1990年代末,MP3把音乐压缩成几兆。德国Fraunhofer研究所想卖技术给唱片公司,结果Napster(1999年)把歌满世界分享,逼得苹果2001年推出iPod。这小玩意儿不光拽着闪存和电池技术进步,还救了苹果一把——2000年苹果差点破产,iPod卖了4亿台,硬是把公司拉回巅峰。2007年,乔布斯推出iPhone,1代机就是“会打电话的iPod”,把音乐播放、触摸屏和手机塞一块儿。iPhone 1代锁定了智能手机雏形,连安卓都跟着学,移动互联网和App经济被拽着起飞。耳机也升级,森海塞尔推出高保真型号,想让MP3音质不那么“塑料”,声学设计被逼着精进。

2000年代,流媒体和无线化来了。2008年,Spotify喊着“随时听歌”,把音乐塞进云端,网络带宽和云计算被逼着跑。现在你刷视频、开Zoom不卡,多亏音乐急着“上云”。与此同时,蓝牙技术蹦出来——2000年第一代蓝牙耳机面世,唱片工业嫌有线耳机碍事,逼着厂商把无线传输做稳定。2016年,苹果AirPods用蓝牙5.0火遍全球,背后是音乐迷想随时随地听歌的需求。这技术跑去连手表、车载系统,连Wi-Fi的“老祖宗”——海蒂·拉玛【好莱坞电影明星,APT 跟我入侵脑细胞,电影工业,无声胶片到科技魔法】的频率跳变都跟它有点亲戚。

音质也在进化。2010年代,Dolby Atmos带来空间音频,泰勒·斯威夫特2021年的专辑用上后,你戴耳机感觉她在耳边唱。AirPods Pro加了空间音频功能,电影《阿凡达》和游戏《赛博朋克2077》也跟风用,连声波科学都往前跑了一步。


更震撼的是,1977年NASA“旅行者号”飞船带上黄金唱片,刻了27首歌,包括中国古筝大师管平湖的《流水》——一首悠扬的东方旋律,还有普通话“各位都好吧,有空请到这来玩”和广东话“大家好吗,祝大家平安健康快乐”的问候,向外星人喊话<三体?^ – ^>。这张镀金唱片用特殊合金和激光刻录,逼着材料科学进步,连硬盘存储都学了点皮毛。
点击按钮,聆听1977年开始太空旅行的星际之音,向外星人喊话。55种语言中国有3种,普通话,粤语,吴语(是第55个语音,据说是浙江地区的古方言,只有2s,NASA说是汉语北方,东方,南方的代表语言,那加上秦腔豫语,岂不是东西南北中了),这里的后两种是英语,泰语。,来源:NASA Golden Record
旅行者号是唱片工业的“星际代言人”。旅行者1号1977年9月5日发射,至今飞了47年半,2025年3月距地球约250亿公里,在蛇夫座方向,已进入星际空间。旅行者2号8月20日发射,飞了47年7个月,距地球约210亿公里,在望远镜座方向,也在星际介质中。它们以17公里/秒和15公里/秒的速度冲向宇宙,至今正常工作——1号4个仪器、2号5个仪器还在发数据。NASA说,它们至少撑到2025年底,可能到2030年停科学传输,2036年彻底失联。这唱片不光飞远,还推着航天科技跑,超声波(从声学研究跑出来)帮医生做检查、潜艇探海底等。

2025年,唱片工业又掀起波澜。韩国BLACKPINK的Rosé和Bruno Mars合作的《APT.》成了全球爆款。这首歌2024年10月发行,到2025年初登上Billboard Hot 100第5位(韩国女歌手最高纪录),Spotify上100天破10亿次播放,创K-pop最快纪录。它灵感来自韩国饮酒游戏“公寓”,用“apateu”喊号叠手,输了喝酒,Rosé把这节奏塞进歌里,逼得数字分发和流媒体技术再加速。连带着1982年尹秀一的《Apartment》都被翻红,流媒体涨了190%,老歌新唱双丰收。

现在,AI也加入了。Spotify的“每日推荐”靠算法猜你口味,2023年用户超5亿,这技术跑出去后,淘宝猜你买啥,YouTube推视频,全学会了“读心”。从留声机的咔咔声到星际的数字旋律,唱片工业不光唱歌,还“唱”出了声波科学、数字革命、无线科技和智能手机时代。谁能想到,一首《流水》能飞250亿公里,一首《APT.》能让各种在线音乐翻身,还能把老歌唱回潮流?
现在知道为什么这个系列三篇都是APT,APT,APT呢吗?APT,APT,APT~火星哥
番外:无法替代的黑胶,模拟与数字的较量
唱片工业,黑胶唱片是个情怀符号。1877年爱迪生用留声机刻下声波,模拟时代开场,黑胶靠针头划沟槽,发出“咔咔”声,直接抓住空气的震动,温暖得像老朋友低语。1940年代磁带登场,用磁性颗粒存模拟信号,比黑胶便携,1979年Walkman一出,披头士的歌就能揣兜里听,成了模拟到数字的“中间派”。可1980年代CD和MP3来了,声音被切成0和1,数字时代碾压一切。数字科技的本质,说透了就是微积分——把连续的声波拆成无数小块,算得精准又冷酷,像实验室的完美标本。

黑胶迷喊它没“灵魂”,2023年全球黑胶销量超4800万张(RIAA数据),比CD还多,年轻人也抢唱机,硬是挡不住模拟的温度。数字再牛,也逃不出微积分的框,除非哪天科技跳出这套数学,找到新玩法。
黑胶像个倔强老歌手,磁带像个摆渡人,数字却在算计未来——
这场较量,还没唱完呢。

音乐这门生意,可能是我觉得最轻量化,业务边际最广泛的捞金业务了,虽然电影的赚钱效应很强,比如今年的《哪吒》三个月揽金140亿,但业务边际并没有那么广泛,收音机电台总不会买影视版权,KTV的复购也优于电影院,平台上听歌付费的人次比看影视的多。可以看看上市公司,如果apple music 单独上市,绝对吊打一众在线视频服务商,QQ Music是独立上市的,网易音乐也很好,音乐最大的对手只有一个,非版权。
过去营运K币的时候,网际飞音的收入可以占到1/3强,如果网际飞音能够存活下来的话,估计现在也没网易音乐什么事,QQ Music的话不好说,反正Tencent的路子都是自己做不好的,也要整出来做做,扩充流量。
卖CD一天最多只能10小时,可是卖手机铃音却是可以24小时,24小时都能赚的业务真的不多啊~录像厅,网吧算是吧~
番外:轻量级 VS 重量级
音乐产业以“轻量级运营”著称。一首歌曲制作成本较低,从独立艺人的数千美元到迈克尔·杰克逊《Scream》的700万美元(算上通胀,这是历史MTV最高投入),远低于影视投入。2025年,全球录制音乐市场预计达333亿美元,其中流媒体贡献显著——2023年收入已达285亿美元,70%来自7.52亿付费用户。音乐通过数字平台分发,边际成本近零,具备高效全球传播能力。以Spotify为例,2023年净利率为-3.8%,2024年通过涨价和广告改善至10%-15%,毛利率约29.2%,但高版权成本(占收入70%-75%)限制盈利。
影视产业则体现“重量级运营”特性。一部中等规模电影成本数千万美元,大片如《阿凡达》超3亿美元,涉及复杂团队与技术支持。2023年,全球票房约330亿美元,视频流媒体市场(如Netflix、Disney+)收入达2880亿美元,整个娱乐与媒体产业总值超2.8万亿美元,2025年预计突破3万亿。Netflix兼具制作与分发属性,2023年收入337亿美元,净利润55亿美元,净利率16.8%,2024年预计15%-20%,得益于自制内容、订阅费(平均14美元/月)及2.7亿用户规模,尽管年内容投入170亿美元。
收益特性上,音乐具备持续收入优势。一首经典歌曲可通过流媒体、广播和授权多年盈利,如披头士《Hey Jude》历久弥新,甚至《Happy Birthday to You》生日歌在2016年版权到期后进入公共领域,全球自由使用进一步凸显音乐的持久性。反观影视存在衰减效应,电影上映后票房集中在首月,流媒体热度也随时间递减,长期收益依赖IP续集或衍生品。个体层面,迈克尔·杰克逊遗产年收入7500万至2亿美元(活蹦乱跳的swift收入在2亿左右,还要加上全球演出会,个体排在披头士后面),2023年流媒体播放量超80亿次,2024年索尼以超6亿美元收购其音乐版权50%权益(总估值12亿)。百老汇《MJ》音乐剧年收入超1亿,拉斯维加斯演出每年吸引数十万观众,如果叠加2025年即将上映的传记电影《Michael》推动,年收入可能突破2亿甚至接近3亿。影视从业者如小罗伯特·唐尼,漫威系列总收入2亿至3亿美元,多为一次性收益,利润多归制片公司。音乐头部利润率(20%-30%)与影视头部接近,但后者波动较大。
产业影响方面,音乐的“边界效应”更广。其轻量化特性使其易嵌入影视配乐、广告及游戏,甚至通过社交媒体(如TikTok)驱动文化趋势。影视则靠IP开发形成经济辐射,如漫威衍生品带来数十亿收益,但传播依赖叙事深度与高成本支持。
音乐以轻量运营和持续收入实现高效渗透与个体收益,经济规模较小但增长迅速;影视以重型经济和衰减效应占据市场主导,Netflix等平台凭借制作掌控力实现更高利润率(15%-20%),超越音乐平台的10%-15%。迈克尔·杰克逊的案例凸显音乐版权的持久价值。
前几天网络传言说,中华圈某头部艺人在澳门输了10亿,众说纷纭,我说,谣不谣的不重要,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是头部影视人,那算重伤了;如果是头部音乐人,那就是豪车掉沟里,过段日子再买一辆就好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