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两天看到几幅中国画,有点意外发现画中角色是几个朝代共同的的热门人物,甚至连有的皇帝也参与其中,觉得挺有意思,随着深入了解,这个角度就更有意思了,意思的意思的看到中国人骨子里的审美基因存在。
中国画作为中国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,涵盖了从汉朝到清朝的多个朝代,描绘了丰富多样的历史、文化和宗教人物。历朝历代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人物形象,关注“确切作品”——即有明确记录或存世的画作来得出结论。
通过查阅艺术史书籍网站、中外大型博物馆收藏目录(如果可以查询到画作收藏的),重点关注了佛教、儒家和道教,以及历史和文学人物的描绘频率。由于缺乏直接的综合数据库,只有通过特定人物的搜索结果(如“描绘孔子的画作数量”)进行估算,并结合艺术史文献的描述来确认。
中国画里的常见人物
1. 佛教人物:佛陀与观音
佛教艺术在中国的传播始于公元1世纪,特别是在北魏(439年)以后,佛教成为国家宗教,艺术形式随之繁荣。
佛陀:作为佛教的核心,佛陀的描绘数量极为庞大。洞窟壁画是主要形式,例如敦煌的千佛洞、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中包含数千幅佛陀的画像和雕塑。这些洞窟的绘画和雕塑数量可能达到数万件,特别是在唐朝(618-907年)达到高峰。佛陀的形象象征着启示和和平,是中国佛教艺术的核心。
观音:作为慈悲的菩萨,观音在唐朝以后尤其流行,特别是在佛教绘画中。她的不同形式(如送子观音、白衣观音)被广泛描绘,特别是在明清时期的卷轴画中。观音的形象代表慈悲和救赎,是中国佛教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2. 儒家人物:孔子
孔子作为儒家创始人,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象征,他的画像从汉朝开始,贯穿多个朝代。
汉朝的墓葬壁画中发现了可能的孔子画像,例如刘贺墓中的一幅被认为是已知最古老的孔子画像。明清时期,孔子的画像在文人画和宫廷画中常见,例如《孔子圣迹图》等连环画。孔子的形象象征智慧和道德完整性,特别是在明清时期成为儒家思想的视觉代表。
(另一个发现,过去没怎么注意,孔子是龅牙,还有专有的名称,“骈齿”,历代传称由于长得十分工整,又是非常罕见,不是一般人能长得出来的)
3. 道教人物:老子
老子作为道教创始人,在道教艺术中被频繁描绘,特别是在哲学和宗教主题的画作中。
他的画像从汉朝开始,特别是在道教相关的壁画和卷轴画中常见。例如,陈洪绶的《老子骑牛图》展示了老子骑着水牛的经典形象。老子的形象象征道家哲学的简朴与自然和谐,常见于道教主题的绘画中。
4. 历史与文学人物:关羽、钟馗、李白、杜甫、杨贵妃、唐太宗
关羽:三国时期的将军关羽被神化为战神,从明清时期的民间艺术和文学中常见。他的红脸长须形象在寺庙壁画和民间画中频繁出现,象征忠诚和勇敢。
钟馗:从唐朝开始被描绘,特别是在宋元明清的民间艺术中,驱邪避鬼。钟馗的形象通常是扎髯大汉模样,象征驱邪的力量。
李白和杜甫:唐朝著名诗人,从宋朝开始在文人画中被描绘,反映文学主题。李白常被描绘为饮酒作诗的浪漫形象,杜甫则更多是谦逊的学者形象,象征道德责任。
杨贵妃:唐朝的杨贵妃作为四大美人之一,从唐朝开始在宫廷画和后世仕女画中被反复描绘,象征美丽和奢华。
唐太宗:唐朝开国皇帝,其形象在唐朝宫廷画中常见,如《太宗受降图》,突出其外交成就和政治智慧。
中国画人物Top10+2
通过对上述人物的描绘数量和跨朝代分布的分析,可以得出以下初步排名:
人物 | 主要朝代 | 描绘形式 | 数量估计 | 备注 |
---|---|---|---|---|
佛陀 | 北魏至清 | 洞窟壁画、卷轴画、雕塑 | 数千至数万(敦煌等) | 佛教艺术核心,数量最多 |
观音 | 唐至清 | 卷轴画、壁画、雕塑 | 博物馆收藏多 | 慈悲菩萨,形式多样 |
孔子 | 汉至清 | 卷轴画、文人画、宫廷画 | 博物馆收藏多 | 儒家象征,跨朝代广泛 |
老子 | 汉至清 | 道教画、哲学主题画 | 博物馆收藏多 | 道教创始人,数量稍少 |
关羽 | 明至清 | 民间艺术、文学插图 | 博物馆收藏多 | 神化形象,集中后期 |
钟馗 | 唐至清 | 民间艺术、驱邪主题画 | 不详,集中唐宋明清 | 捉鬼人物,民间信仰重要 |
李白 | 宋至清 | 文人画、文学主题画 | 不详,集中宋明清 | 诗人形象,文学主题常见 |
杜甫 | 宋至清 | 文人画、文学主题画 | 不详,集中宋明清 | 诗人形象,与李白并列 |
杨贵妃 | 唐至清 | 宫廷画、文学主题画 | 不详,局限于唐及后代 | 历史美人,数量有限 |
唐太宗 | 唐 | 宫廷画、历史题材画 | 历史文献 | 开国皇帝,历史重要 |
DeepSeek又帮忙补充了两个人:
杨贵妃姐妹(尤其虢国夫人)为历史人物中存世作品最多者;洛神为文学人物绘画化的最高频案例;
知道抖音里为什么都是小姐姐了吧?
敲黑板,我的总结
排名1-5,我想是毋庸置疑的,这个是有海量数据支撑的顶流。
第6名是我今天才发现的,的确有点意外,文后会说明。
第7,第8名,诗仙和诗圣,这两位想想也还是正常,毕竟唐诗三百首放在那里,不会作诗,那随手随意画画总是可以的。
第9名,和后面补充附加的两个人,原来历代都爱看美女,这个做实了,尤其贵妃出浴这个主题,符合历代公开、公众的审美,美丽的诗文描述下又带那么一点想象,甚至连味道都有……
第10名,因为是历代这个条件,数据应该是支持的,如果纯粹比数量的话……不要说他,第1名估计都要后移。
5个精神层面的意识顶流,1个用画作堆出来的功能存在,2个性格水火的文人,3个有味道有具体画面的美女,1个盛世明君。
细品,细品,细品。
重新认识这个人物
钟馗,这个驱鬼辟邪的民间传说人物,在中国艺术和文化中地位独特。历史上没记载他被哪个皇帝正式封赐过任何名号,但从唐到清,不少帝王对他的画像情有独钟。从唐玄宗的梦中初见,到明清帝王的亲手参与,钟馗画像不只是艺术品,更藏着文化深意。
钟馗的画像故事始于唐玄宗(712756年在位)。据《梦溪笔谈》记载,他在一次重病中做了个怪梦:一个小鬼偷了他的玉笛和杨贵妃的香囊,正捣乱时,一个破袍丑汉跳出来,自称“钟馗”,一把抓住小鬼吞了下去,还承诺为皇帝扫除邪恶。醒来后,唐玄宗病好了,觉得这不是普通梦,就叫画师吴道子把梦里的钟馗画下来。
这幅画成了钟馗形象的起点,从宫廷传到民间,成了平安的象征。梦里钟馗的果断,像是皇权对混乱的掌控,也寄托了唐玄宗对国家安稳的希望。从此,钟馗多了个护佑皇室的身份,后世帝王对他的兴趣也由此萌芽。唐代后,钟馗进了道教体系,被奉为“万应之神”。
到了明朝,钟馗的影子在宫廷里若隐若现。明宪宗(14651487年在位)在1471年为“岁朝佳兆图轴”题了词。这幅画讲的是新年吉祥。明宪宗用这画表达对国泰民安的期盼,间接透露出他对传统文化的认同。钟馗在明代宫廷的吉祥氛围里留下了痕迹。

明 朱见深 岁朝佳兆图轴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
明宪宗:「柏柿如意。一脉春回暖气随,风云万里值明时。画图今日来佳兆,如意年年百事宣。」后署「成化辛丑文华殿御笔」
清朝的皇帝对钟馗更直接。顺治帝(16431661年在位)自己动手画过(题过)钟馗画像,挺喜欢这个驱邪的家伙,也借此融入汉族文化。乾隆帝(17351796年在位)喜欢盖章,他在1774年除夕为文征明的《寒林钟馗》盖了章(应该是盖过好几次了)还题了词,这画如今收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。乾隆的题词让钟馗的艺术味儿更浓,也凸显了清帝对传统文化的推崇。

福临(1638-1661),清朝顺治皇帝(1644-1912年在位)
在宋、元、明、清等朝代,钟馗的画像不仅出现在宫廷中,还广泛流传于民间,尤其是在节日(如端午节)或驱邪仪式中,人们常悬挂钟馗像以求平安。这种现象反映了钟馗的文化影响力超越了官方封赐,成为一种民间信仰和艺术符号。
皇帝那么多位留名,题字,甚至参与画作(或是亲笔或是要求),但是没有皇帝正式的封赐过钟馗,嘉靖道君也没有过,这是另一个传说的现实版?皇帝们内心寄托?这个延伸话题的答案,只有皇帝们才知道了吧。

乾隆过年盖章玩?
另一个不严谨话题
写题目时又延伸出个有意思的不严谨话题:
根据研究,截至2022年,全球历史上曾出生过的人口总数约为1170亿。从2022年到2025年,全球每年约有1.44亿新生儿(基于全球人口约80亿,出生率18‰),3年累计约为4.32亿。因此,截至2025年,全球历史上曾出生过的人口总数约为1174.32亿。
中国历史人口占全球比例
中国人口占全球人口的比例在历史上变化较大。根据维基百科的《中国人口历史》页面,长期平均值为26%,标准差为6%,范围在16%到33%之间。这一平均值基于历史人口普查数据,考虑了从汉朝到现代的不同时期。
公元1年:中国人口约6000万,全球人口约2.5亿,比例约为24%。
1000年:中国人口约8000万,全球人口约3.1亿,比例约为25.8%。
1500年:中国人口约1.25亿,全球人口约4.58亿,比例约为27.3%。
1700年:中国人口约1.75亿,全球人口约6.1亿,比例约为28.7%。
1800年:中国人口约3.5亿,全球人口约9.8亿,比例约为35.7%。
1900年:中国人口约4亿,全球人口约16.5亿,比例约为24.2%。
1950年:中国人口约5.55亿,全球人口约25.2亿,比例约为22.0%。
2000年:中国人口约12.7亿,全球人口约61.4亿,比例约为20.7%。
2020年:中国人口约14.4亿,全球人口约77.9亿,比例约为18.5%。
从这些数据得出,中国的比例在1800年达到最高(35.7%),近年有所下降,但长期平均值接近26%,这与维基百科的统计一致。
基于全球历史人口总数(1174.32亿)乘以中国长期平均占比(26%),计算如下:
中国历史人口总数=1174.32×0.26≈305.3亿
为简化,保留整数部分,约为300亿。这一估计假设中国人口比例在历史上均匀分布。
那么题目可以叫做,300亿中国人的审美基因,有点宏大,还是作为不严谨的话题放一边吧。

古代版你生我梦?麗人行

张萱作品《虢国夫人游春图》,宋摹本,画中右一身着男装,座骑三鬃马鸳鸯鞍者为虢国夫人,点击打开大图
杨氏姿色娇艳,风骚淫荡,出嫁前与杨国忠通奸,后来嫁给裴氏为妻,她生有一双儿女,丈夫死后,杨贵妃请求玄宗接三姐入京相见,后封为虢国夫人,生活奢侈挥霍,收受贿赂,权倾天下,浊乱朝政。《新唐书》载她与堂兄杨国忠私通,淫乱不止,且放荡不羁,她成为了唐玄宗的情妇,暗中偷情,为外人所知,不以为耻。
杨贵妃得宠于唐玄宗以后,唐玄宗将虢(正确读音是guó(音同国))国夫人和杨贵妃的两个姐姐一起迎入京师。唐玄宗称杨贵妃的三个姐姐为皇姨,并赐与住宅,天宝初年分封她们三人为国夫人,分别为虢国夫人、韩国夫人和秦国夫人。时在天宝七载(748年)冬十一月庚午当时,三夫人并承恩泽,出入宫掖,势倾朝野,公主以下皆持礼相待。
后来的后来,也没多久,安禄山来了,史称安史之乱。
真实情况是杨贵妃一个人背了三姐妹的名?玄宗的品位真不仅仅是安禄山这个大胖子的问题了,看杜甫的诗吧。
麗人行
朝代:唐代
作者:杜甫
三月三日天氣新,長安水邊多麗人。
態濃意遠淑且真,肌理細膩骨肉勻。
繡羅衣裳照暮春,蹙金孔雀銀麒麟。
頭上何所有?翠微盍葉垂鬢脣。
背後何所見?珠壓腰衱穩稱身。
就中雲幕椒房親,賜名大國虢與秦。
紫駝之峯出翠釜,水精之盤行素鱗。
犀箸厭飫久未下,鸞刀縷切空紛綸。
黃門飛鞚不動塵,御廚絡繹送八珍。
簫鼓哀吟感鬼神,賓從雜遝實要津。
後來鞍馬何逡巡,當軒下馬入錦茵。
楊花雪落覆白蘋,青鳥飛去銜紅巾。
炙手可熱勢絕倫,慎莫近前丞相嗔!